打鼾,当事人不自知,大都是家属或另一半被吵至无法入睡时投诉,才知道自己鼻鼾扰人。即使有鼻鼾,很多人只当作是噪音问题,不会联想到要去睇医生。其实鼻鼾有可能是睡眠窒息症的徵兆,长远会增加患上心血管病、血压高的风险。
治疗睡眠窒息症,传统手术一刀切除吊钟及扁桃体,未必可根治问题。需要改善生活习惯、手术、呼吸机多管齐下,才可安枕无忧。
■问医生
林:林树春(养和医院驻院医生) 何:何颂伟(耳鼻喉科专科医生)
■鼻鼾如雷=睡眠窒息?
问:鼻鼾声很大,一定是睡眠窒息症?
林:鼻鼾的成因,主要因为睡眠时肌肉鬆弛,例如舌头、舌根、会厌向后坠,软颚或扁桃体肥大,导致呼吸道收窄,当空气经过收窄的呼吸道,产生震动发出异常的声响,就形成鼻鼾。但有鼻鼾,未必是睡眠窒息症,因为睡眠窒息症必须有窒息的徵状。当气道在睡眠时完全收窄,就会引致气流完全停顿。若气流停顿超过10秒或以上,医学上就会定义为窒息,病情视乎窒息频率而定,每小时窒息次数由5至15次属于轻度,16至30次为中度,严重患者每小时会窒息超过30次,严重影响睡眠质素,降低集中力,长远会增加病人患上心血管病、血压高的风险。如果没有窒息徵状,就可能单纯鼻鼾问题。
何:要确诊睡眠窒息症,首先耳鼻喉科专科医生会跟病人做问卷,评估睡眠质素,如怀疑有睡眠窒息症就要做临牀检查,最常用方法是睡眠测试,可以在医院或家中进行,但因为要接上很多电线及仪器,监察血氧含量、心率及呼吸情况,在医院检查会较準确。
■如何揪出阻塞元兇?(图1)
问:如何知哪个位置阻塞?
林:确诊睡眠窒息症,也不一定跟阻塞有关,因为睡眠窒息分阻塞性、中枢性及混合性,而阻塞性约佔八九成,成因是上呼吸道组织及肌肉鬆弛导致气道狭窄;中枢性主要是因脑部曾经受创或曾中风有关,导致脑部无法发出呼吸信号而缺氧,而混合性则是两者都有。
何:若确诊是阻塞性睡眠窒息症,医生会建议病人接受睡眠内视镜检查。需要在内视镜中心或手术室内检查,麻醉科医生会为患者注射麻醉药,令病人入睡,因为这样更贴近平常睡眠的情况。当病人开始打鼻鼾,医生经鼻放入内视镜,检查上呼吸道上中下三个位置,看看有没有结构阻塞。
上:鼻甲骨肥大,鼻中隔歪,鼻黏膜肿胀
中:吊钟、软颚、扁桃体肥大或鬆弛
下:舌根、会厌肥大
以往不会做睡眠内视镜检查,只估计因吊钟太长及扁桃体胀大导致睡眠窒息,以手术缩短吊钟及切除扁桃体,结果很多时术后无法改善问题。现在用内视镜找出阻塞位置,可减少不必要手术。
■智能手表测到窒息?
问:有什幺方法测试自己是否患上睡眠窒息症?
林:患有睡眠窒息的人,很少可以自己察觉,一般都是由身边人发现,例如两公婆一齐睇医生,先生睇完伤风感冒,医生问还有没有其他问题时,太太投诉「丈夫好好瞓,但自己就被他的鼻鼾声吵得无觉好瞓」,医生再询问详情时发现,所以独居的人,较难发现自己有睡眠窒息症。由于患者睡眠质素较差,所以如日间经常感到眼瞓或疲倦,驾驶时打瞌睡甚至因而发生车祸,就要找医生检查清楚。
何:现时有侦察心率的智能手表,标榜可记录睡眠质素,曾有病人问:可否从中了解自己患有睡眠窒息?答案是未必有用,因为睡眠质素受多种因素影响,例如睡眠中郁动的次数、心率的变化等,但未必一定跟睡眠窒息症有关。
■长大自然好返?
问:小朋友因扁桃体及腺样体肥大而患上睡眠窒息症,是否会随着成长而自然痊癒?
何:小朋友睡眠窒息症成因,最常见是扁桃体及腺样体肥大。医生或会建议切除手术,但家长一般都会有3个疑问。
1. 扁桃体及腺样体会随成长而缩小,可否等待问题自然改善?这想法有对亦有错,视乎小朋友年龄,如果只得4、5岁,要等他们发育成熟,还有10年时间,而这时是小朋友学习的黄金时期,如因睡眠窒息症导致日间没有精神是一大损失。所以小朋友年纪太小,我会建议手术。
2. 小朋友太小,是否适合全身麻醉?不同医生有不同的建议,但一般3岁以上儿童,接受全身麻醉手术已属安全。
3. 扁桃体及腺样体是防御外来病毒、细菌侵袭的屏障,切除会否影响免疫力?其实扁桃体及腺样体肥大引致睡眠窒息,已在影响小朋友健康,包括因脑部缺氧影响智力发展;小朋友及早接受手术,反而对健康有所改善。
■好易瞓到死?
问:患睡眠窒息症,会否增加睡眠中的死亡风险?
林:很多病人对睡眠窒息症有误解,以为会导致睡眠中死亡,担心至无法入睡;但睡眠窒息症不会令人窒息而死,因为当有窒息情况出现,人就会自然醒来。如果在睡眠中窒息死亡,患者可能本身患有心脏病。
■做手术,一了百了?
问:确诊睡眠窒息症后,做手术是否一了百了?
何:视乎病情,病人未必一定需要做手术,即使有需要做手术,也不一定能完全解决问题。透过睡眠内视镜观察上呼吸道阻塞,只是最贴近病人睡眠时情况,但不是百分百如实反映。当找到阻塞位置并以手术切除后,可能又到另一个位置收窄,所以有时手术后并不能完全根治,一般情况下可以改善50至70%,令病情由严重变为中度,或由中度变成轻度。如病情只是由严重改善至中度,病人睡觉时仍然需要戴正气压呼吸机。
手术风险方面,有可能因为切除过多吊钟组织,导致吃东西时口腔与鼻腔无法完全隔离,令食物上鼻;其他还有出血及感染风险,但临牀上所见不多。
插图:杜思頴
图:黄志东、资料图片、[email protected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