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普通读者,不同于批评家和学者。⋯⋯他读书,是为了自己高兴,而不是为了向别人传授知识,也不是为了纠正别人的看法。」 —Virginia Woolf
吴尔芙在《普通读者》一书引述英国学者约翰生的说法,对普通读者给出清楚的定义。而这个描述想必鼓舞了众多以阅读为嗜好的读者们,在素来仰赖权威的书写系谱底下,赋予「读者」一个既纯粹又自由的位置。
继《运字的人》、《驯字的人》之后,三部曲最终章《爱字的人》正是「小小书房」向普通读者的小小致意。读者读哪些书、买哪些书,对一家书店意义重大。店家若不去探测拆解客人的阅读脉络,几乎难以界定彼此的相属关係,甚而确认书店自身存在于某个时代/文化/地域座标里的独一无二与存在之必要。书店与读者的熟识历史,更远非连锁书店制式地发放会员卡所能取代。老闆、店员与读者经年累月交织起的日常闲聊、书信往返,早在一九七○年海伦汉芙即以此写成动人的书店情书《查令十字路84号》,问候打扰、承蒙感谢等等琐碎言谈,看似乏味,却真实反映了一家书店与读者的生命轨迹。
对我而言,《爱字的人》即类似永和的查令十字路。书里访谈对象都是与「小小」有地缘关係的长期读者,因此永和这个地方便成为叙事者的定锚。地方之外则是「时代」;编者用时代划分读者殊性,我虽不尽同意,但可以从受访者的阅读族谱带出不同世代的流行文本,不失为有趣的历史参数。当书店决定要做读者深度访谈、甚至决定出版一本「关于读者」的书,首先就要面对质疑:「普通读者读什幺书,跟其他也在阅读的人有什幺关係?」「谁会有兴趣买一本普通读者的个人阅读史?」事实是,此类问题恰恰标记着独立书店和独立出版至关重要的「选书」立场。
倘若将书写/阅读的评述权全都交付给书业权威者,那幺书店选书便形同虚设;而若是每家书店仅根据销售排行来决定每一本书的生杀存活,亦等同于自动受制于消费市场、只关照书籍的量与价。「小小」的十年阅读纪实,显然试图透过「书店常客」来反映书店个性,让读者的个人阅读史作为书店十年的选书态度和系谱象徵。此间微妙的人与书店的交会相遇,正是独立书店所以存在的理由。「你为何走入一家书店?因为对书的爱情。」这本书这样告诉你。
书店观点|陈正菁
浮光书店店长,网名暱称jc。喜欢听歌,偶尔读书。有一家自己的书店。育有七猫二狗,爱动物胜于爱人。做过无数工作,拿过一两个地下文学奖,多数靠写字与说话为业。最常吃的食物来源是全家、小七和麦当劳,食量与情绪压力成正比。
《爱字的人:因为你对书的爱情,我们存在》,虹风(沙猫/李伟麟/陈安弦,小写创意
十年纪念的最后一本书,《爱字的人:因为你对书的爱情,我们存在》,亦是「书店阅读图像」的最后一块拼图。维持着第一手访谈实录的形式,我们邀请不同世代的读者亲自现身,来跟大家说,他们如何透过作品与活动,接近身边的社会文化事件,使得自我与社会发生更深刻的连结?如何藉由与一间书店的结识,跟更多作品产生交集、使阅读经验产生改变或更加丰富?我们希望从读者个人的观点与生命出发,透过不同世代间,个体的关切与认知的深度,藉以展开那张铺排在个人、书店与社会间之间,关联彼此且交织着每个独特生命与共同经验的网络……